《中國藥典》2020 年版編制大綱
 
一、前言
 
《中國藥典》2020 年版的編制,正值“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三五規劃”實施期間,是我國健康中國建設和實現全面建成小 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由制藥大國 向制藥強國邁進的重要階段。實施藥品標準提高行動,編制好新 版《中國藥典》,對于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有效,推進醫藥產業升級 和產品提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建立“最嚴謹的標準”為指導,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 密圍繞“國家藥品安全十三五規劃”的總體目標,以臨床需求為 導向,對標國際先進標準,提高與淘汰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以《中 國藥典》為核心的藥品標準體系建設,提升《中國藥典》標準整 體水平,經過五年的時間,使《中國藥典》標準制定更加嚴謹, 品種遴選更加合理,與國際標準更加協調,標準形成機制更加科 學,努力實現中藥標準繼續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化學藥、藥用輔 料標準基本達到或接近國際標準水平,生物制品標準緊跟科技發 展前沿,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三、基本原則
 
(一)提升藥品質量,保障用藥安全有效
堅持藥品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和規范性,促進藥品質量提升,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有效。
 
 
(二)鼓勵技術創新,促進研究成果應用
  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鼓勵藥品檢測方法創新、生產工藝 改進、質量控制技術提升,使更多的科學研究成果在藥品標準中 得到轉化和應用。
 
(三)堅持扶優汰劣,促進產品結構調整
藥典品種收載有增有減,優化增量、減少存量;有效發揮《中 國藥典》的標準導向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產品升級換代。
 
(四)推進改革工作,完善標準形成機制
  完善國家藥品標準形成和淘汰機制,著力突出政府在國家標 準制定中的主導作用和企業在產品標準制定中的主體地位,采取 積極的鼓勵政策和措施引導社會和行業將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 力投入到標準的研究制定,構建藥品標準工作的新格局。
 
(五)強化標準支撐,服務藥品監督管理
藥品標準提高要圍繞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這一中心工作, 配合支持各項重點工作的開展。堅持監管依據標準,標準服務監 管。要以問題為導向,將藥品標準制修訂工作與藥品一致性評價、 中藥注射劑安全性評價、藥品質量評價性抽驗、藥品不良反應監 測、藥品再注冊等工作緊密結合,形成良性互動、信息共享、協 調推進,促進監管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具體目標
 
(一)適度增加品種的收載,進一步滿足臨床需要
堅持“臨床常用、療效確切、使用安全、工藝成熟、質量可 控”的品種遴選原則,全面覆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目錄,適應臨床治療用藥指南調整變化的需要;重點 增加原料藥、中藥材、藥用輔料標準的收載;新制劑的收載,要 充分體現我國醫藥創新成果。 《中國藥典》2020 年版收載品種總數計劃達到 6400 個左右, 其中:中藥增加品種約 220 個,化學藥增加品種約 420 個,生物 制品增加品種收載 30 個,藥用輔料增加品種約 100 個,藥包材品 種收載 30 個,共約 800 個。藥典已收載品種計劃修訂 1400 個, 其中:中藥 500 個,化藥 600 個,生物制品 150 個,藥用輔料 150 個。
 
(二)結合國家藥品標準清理,逐步完善藥品標準淘汰機制
全面清理國家已有藥品標準,加大對已經取消文號、長期不 生產、質量不可控、劑型不合理、穩定性不高的藥品標準的淘汰 力度。需要開展臨床價值或風險效益評價的品種,提請相關部門 進行評價。
 
(三)健全《中國藥典》標準體系,強化藥品質量全程管理的理念
進一步提高橫向覆蓋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品、原料藥、藥 用輔料、藥包材以及標準物質的質量控制技術要求,進一步完善 縱向涵蓋藥典凡例、制劑通則、總論、檢驗方法以及指導原則的 制定和修訂,同時順應藥品監管發展趨勢,逐步加強和完善涉及 藥品研發、生產、流通和使用等環節的通用性技術要求和以及指 導原則體系的建設,體現藥品質量源于設計,有賴于全過程控制 保障的理念。
 
(四)強化《中國藥典》的規范性,進一步促進藥典各部之間的統一協調
加強藥典各部內容的規范統一,通用性技術要求與相關技術 法規的協調統一,通用性技術要求與各部內容以及各論標準內容 的統一。建立統一規范的藥品、藥用輔料和藥包材通用名稱命名 原則,研究制定藥品標準編碼體系,制定藥典名詞術語。
 
(五)提高通用性技術要求,全面展現藥品質量控制水平
緊密跟蹤國際先進藥典標準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制藥生產實 際,進一步擴大先進檢測技術的應用,重點加強對藥品安全性和 有效性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建立。完善和加強《中國藥典》通用性 技術要求制修訂工作,充分發揮《中國藥典》標準規范性和導向 性作用,整體提高藥品標準水平。增訂相關檢測方法約 30 個,新 增通則及總論 20 個,新增指導原則 15 個;修訂完善檢測方法 60 個,修訂通則及總論 12 個、指導原則 10 個。
 
(六)推進紙質標準與實物標準的協調統一
加強與中檢院的溝通協調和分工合作,在標準研究起草過程中做好標準品工作的銜接,積極篩選、推薦標準品候選物,爭取 標準與標準品同步推出。 (七)加強藥品標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間藥典的協調 統一
 
與 WHO 合作共同建立藥典交換機制和多國藥典比對信息平 臺,為推進國際間藥典協調奠定技術基礎。以藥品進出口貿易需 求為導向開展標準協調工作。通過加強雙邊和多邊的國際交流與 合作,突出中藥標準的國際主導地位,不斷擴大《中國藥典》和 中國藥品質量的國際影響力。
 
五、各部重點工作      
 
(一)一部 中藥
 
以中醫臨床為導向構建中藥質量控制技術體系,制定中藥標 準。 安全性方面:有效控制外源性污染物對中藥安全性造成的影 響,全面制定中藥材、飲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農藥殘留的限量 標準;全面制定易霉變中藥材、飲片真菌毒素限量標準。有效控 制內源性有毒成分對中藥安全性產生的影響,重點解決符合中藥 特點的肝腎毒性預測及評價方法,制定中藥安全用藥檢驗標準及 指導原則。 有效性方面:強化中藥標準的專屬性和整體性,不斷創新和 完善中藥分析檢驗方法。重點開展基于中醫臨床療效的生物評價 和測定方法研究,探索建立以形態、顯微、化學成分和生物效應 相結合的能整體體現中藥療效的標準體系。
二)二部 化學藥
 
安全性方面:進一步完善雜質和有關物質的分析方法,推廣 先進檢測技術的應用,強化對有毒有害雜質的控制;加強對藥品 安全性相關控制項目和限度標準的研究制定。 有效性方面:將藥品一致性評價的成果體現在提高相關制劑 的質量標準,完善藥品臨床有效與質控項目的設置以及控制要求 的相關性,提高藥品的質量可控性;進一步完善常規固體制劑溶 出及釋放度檢測方法;對新型藥物制劑,如緩(控)釋制劑,研 究建立有效的質量評價方法和控制指標;在整體質量控制方面, 進一步借鑒國際要求,逐步與國際要求保持一致。
 
(三)三部 生物制品
 
1. 圍繞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生物制品國家標準體系和收載 內容,重點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1)完善標準建立的技術原則和手段,進一步提高標準的科 學性、規范性和適用性; (2)完善通用檢測技術和方法及國家標準物質,解決部分品 種的檢定項目方法不明確,適用性差和結果判定不準確等問題; (3)進一步規范各論體例和通用名,逐步完成中國藥典三部 的體例整合。 (4)擴大品種收載范圍,使已上市生物制品均有效納入國家 藥典標準管理。
 
2. 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開展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全面比對工作,分析存在的差異, 結合國內監管和產業發展現狀,研究確定標準對接的原則和措施; (2)進一步完善生物制品全過程質量控制的要求,補充和完 善通用性技術要求,增強通用性技術要求的系統性和規范性以及 與各論的關聯; (3)進一步補充完善生物檢測技術、方法以及相關技術指南, 強調檢測技術、方法先行的基本原則,體現生物制品國家標準的 先進性,并從源頭上保證標準的嚴謹性、科學性和適用性;加強 檢測方法的標準化,進一步完善國家標準物質;推動動物試驗替 代方法的研究以及理化分析方法在生物制品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4)完善收載類別,建立治療性生物制品的相關通用技術要 求,加快對我國近年來批準上市的、符合收載原則的成熟的疫苗及治療性生物藥的收載。
 
(四)四部 總則
 
1.檢測方法:堅持科學性、規范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 則,進一步提高藥品、藥用輔料及藥包材共性檢驗方法的通用性、 適用性和穩定性。緊跟國際藥典標準趨勢,進一步擴大先進成熟 檢測技術的應用,提高檢驗方法的專屬性、靈敏度和可靠性。
 
2. 制劑通則:增加成熟新劑型的收載。以保證臨床有效性和 安全性為導向,將藥用輔料功能性評價與制劑通則技術要求相結 合;充分借鑒藥品一致性評價取得的成果,在符合制劑通用性要 求的基礎上,突出制劑個性化要求,重點保證制劑的穩定性和批 間一致性;完善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品過程控制要求,提高制 劑的可控性和質量穩定性。
 
3. 指導原則:緊密跟蹤國際制藥通用性技術要求的發展趨勢, 通過學習借鑒、吸收轉化,用于指導我國藥品研發、生產、過程 控制、分析方法驗證、檢測數據分析以及藥品包裝、運輸、貯藏 等環節的管理及質量控制。
 
4. 標準物質:進一步強化藥品標準物質的制備、標化、管理、 使用、審定等相關通用性要求和技術指導原則的制修訂,建立和 完善國家藥品標準物質數據庫,國家藥品標準應與標準物質相對 應,實現紙質標準與實物標準的統一。
 
5. 藥用輔料和藥包材:完善藥用輔料和藥包材標準體系,加 強藥用輔料、藥包材通用性要求和指導原則的制定;建議以保障 制劑終產品質量為目標的藥用輔料、藥包材質量控制技術要求和 質量控制體系,配合做好藥用輔料、藥包材與藥品關聯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技術支撐和保障工作。增加常用藥用輔料和關鍵藥包 材標準的收載,推進成熟的新型藥用輔料和藥包材標準的收載, 促進藥用輔料和藥包材品種的更新升級。進一步加強對藥用輔料 和藥包材安全性的控制,并與國際相關要求保持一致。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藥典頂層設計
 
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國家總局對《中國藥典》2020 年版編制 工作的整體部署和具體要求,組織制定好《2020 年版藥典編制大 綱》,完成新版藥典的頂層設計。
 
(二)優化標準工作程序 堅持
 
《中國藥典》標準制定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不斷 優化工作程序,進一步加大制修訂工作各個環節的信息公開和過 程透明的力度,完善工作措施,提高藥典編制工作機制、工作質 量和工作效率。
 
(三)加強委員專家管理
  
按照《國家藥典委員會章程》的有關規定,組建新一屆藥典 委員會,并進一步完善藥典委員的管理,增強藥典委員的責任感 和使命感,充分調動委員專家的積極性,認真履行委員的職責和 義務,加強委員專家的績效考核。
 
(四)完善標準形成機制
 
改革國家藥品標準形成機制,完善標準遴選原則和技術要求, 積極探索和建立研究項目招投標管理模式,采取公示標準起草單 位、復核單位和參與單位,公開表彰突出貢獻的機構和個人等政 策措施,鼓勵生產企業和社會各界將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投入到藥典標準制修訂工作中,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專家指 導、社會參與”的藥品標準工作新格局,不斷提高藥典編制工作 質量。
 
(五)強化項目科學管理
 
與藥品質量評價性抽驗、不良反應監測、藥品再評價等工作 緊密結合,重點關注臨床用量大、安全風險高、質量問題較多且 質量標準不完善的品種,進一步提高標準研究立項的科學性和合 理性,以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得到改善作為評判藥品 標準提高工作實際效果的標準。建立藥品標準項目管理信息平臺, 實現藥品標準科研立項、課題任務書提交、起草復核資料的申報、 課題審核、專家審評、課題完成情況等全部實現信息化管理,加 強對課題承擔單位的績效考評,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工作質量。
 
(六)推進藥典數字化和電子化
 
大力推進《中國藥典》出版形式的多樣化,在出版紙質版的 同時,同步發行電子版、手機版和網絡版,以滿足不同客戶群的 需求。加快《中國藥典》標準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進一步提升 藥典的社會服務功能。建立藥典業務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藥 典標準制修訂全過程的文字加工、文字編輯、文字處理、檔案管 理等實現自動化和可追蹤,最大程度地降低差錯率。
 
(七)加強常設機構建設
 
加強藥典委員會常設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的合理配置和業務能 力的培養,打造一支作風過硬,業務精湛的藥品標準人才隊伍, 完善 ISO9001 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和運行,保質保量完成 2020 年版藥典編制任務。
 
藥典一部 中藥
 
一、目標和任務
 
完善以中國藥典為核心主體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標準體 系,以中醫臨床為導向制定中藥標準。加強國際化并主導國際標 準的制定。
 
1、新增中藥標準約 220 個,修訂完善中藥標準約 500 個。
2、探索建立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藥成方制劑 各自完整的標準體系。
3、重點解決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及有害元 素以及真菌毒素的限量標準。
4、 建立臨床有肝腎毒性中藥的檢測方法,制定相關指導原 則。
5、重點解決中藥標準的專屬性和整體性。
6、加強栽培和野生撫育中藥材的質量研究和中藥材產地加工 技術研究,以質量為前提,修訂完善中藥材、飲片的相關項目。
7、開展基于中醫臨床療效的生物評價方法及其指導原則研究, 構建以形態、顯微、化學成分和生物效應相結合的能整體體現中 藥療效的標準體系,提高中藥有效性整體控制水平。
 
二、設計方案
 
(一)標準分類
 
一部中藥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收載中藥材、中藥飲片、植物 油脂和提取物;下卷收載中藥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
 
(二)品種遴選
 
收載品種要能覆蓋臨床各科并能滿足臨床的需要,能體現中 醫藥特色和現代中藥產業的現狀,并且使用安全、療效確切、質 量可控、劑型與規格合理、應用廣泛。 重點收載標準提高行動計劃中已全面完成標準提高工作,并 符合上述要求的品種。 完善中藥標準退出機制,對藥典收載老品種進行醫學和藥學 評估,對臨床長期不使用的品種、劑型或規格不合理的品種、不 同意公開處方、制法的品種,應退出藥典,轉為其他局頒藥品標 準,原則上不再收載。
 
(三)標準提高和規范
 
標準提高要落實國家對藥品質量的要求,要體現國家藥品監 管理念,要解決藥品質量的熱點問題,其提高的水平要綜合權衡 國民經濟發展水平、醫藥產業發展水平、藥品質量控制水平和公 眾健康需求水平。中藥標準質量檢測方法和指標要能體現中醫臨 床應用價值。
 
1.提高中藥標準應對質量問題的能力,即要解決某些中 藥標準在復雜多變的監管過程中面臨標準“不管用”的問題。 要做到建立的標準能夠切實解決中藥的質量問題,必須樹立 創新思維,從整體觀入手,采用中藥指紋圖譜等能夠整體評 價中藥質量的技術手段,讓質量問題一旦出現就能及時發現 和解決。
 
2.全面提升中藥安全性檢測能力和水平,中藥材和飲片 全面收載重金屬及有害元素、農藥殘留和真菌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質的檢測及其限量標準,逐步推動中成藥建立外源性 有害物質的檢測標準;繼續開展農藥殘留和植物激素、真菌 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和限量標準研究。
 
3.著力提升能夠表征中藥有效性的檢測能力和水平,推 廣指紋和特征圖譜、多成分含量測定等整體控制中藥成分的 檢測技術在中藥標準中的應用,進一步完善指紋和特征圖譜 檢測技術和評價方法的研究;加強中藥對照提取物、對照品 的研究與收載,加強以替代對照品為對照的多成分定量分析 技術研究,包括以內標或自身內標、對照提取物為對照的多 成分含量測定等,解決對照品缺乏或不穩定等問題,降低檢 測成本,為標準的提升和實施提供保障;針對貴細、易混中 藥材和飲片,繼續開展基于遺傳物質的 DNA 分子鑒定研究, 解決當前形態和化學鑒別難以解決的問題;重點開展能夠直 接反映中藥臨床療效的生物效應方法研究,探討生物活性檢 測方法在中藥質量檢驗中的適用性。
 
4.規范和完善檢測方法、過程、限度、結果判斷與制劑 規格等表述方式及用語;規范和協調同系列品種質量控制、 檢測方法、指標與限度的相對一致性。 規范和統一中醫醫學術語,突出辨證用藥的特色,規范 功能與主治的表述、主癥與次癥的排列,徹底解決描述不確 切、前后矛盾、主治病癥寬泛等問題。
 
5. 積極倡導綠色標準和經濟標準,推廣采用毒性小、污 染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簡便實用的檢測方法,全面停 止苯等毒性試劑使用并全部替換。
 
(四)中藥材標準的增修訂
 
中藥材是中醫臨床和中藥產業的根本,是基礎中的基礎, 必須建立嚴格、科學的標準。
 
1.品種的增加與退出
 
(1)增加收載有臨床用藥需求、基礎研究扎實、資源 (野生和栽培)豐富的品種。
(2)增加收載現版藥典收載或擬收載中成藥處方藥味 中未收入藥典的中藥材標準。
(3)對于野生資源枯竭、商品匱乏、存在明顯安全性、 倫理等問題(如化石類、人類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以及基 礎研究薄弱的品種從藥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藥典。
(4)已有中藥材品種新增基原,原則上按照“新發現 中藥材”進行申報注冊,獲得批準后,可考慮作為新的基原 收入藥典,但經本草考證證明屬于歷史誤用需要正本清源的 品種不在此列。
 
2. 中藥材名稱、來源和藥用部位的修訂與規范 根據本草考證,結合中藥材生產實際,對部分中藥材名 稱、來源和藥用部位進行修訂;對原植、動物的科、屬、種和拉丁學名、原礦物的類、族和礦石進行進一步的考證,進 一步修訂和規范中藥材的來源。
 
3.中藥材采收和加工方法及藥材性狀的修訂 當前,隨著中藥農業的快速發展,許多常用中藥材已不 再依賴野生資源,實現了大規模種植養殖,且采收和加工已 相對集中,并逐步實現機械化。中國藥典要順應中藥產業的 變革和進步,把好質量關,本版藥典須對中藥材采收和加工 方法及藥材性狀進行修訂。
 
(1)制定中藥材采收加工技術評價方法和指導原則, 把中藥材采收和產地加工納入科學化、法制化軌道。
(2)收載和規范中藥材趁鮮切片直接干燥的產地加工 方式。其收載品種必須符合上述指導原則的要求,僅限于部 分傳統采收加工方法落后,藥材難以干燥且長時間干燥過程 中易霉變或導致成分明顯下降的中藥材以及對傳統采用硫 磺熏蒸改用產地無硫加工方法的中藥材。
(3)對上述相關產地加工的中藥材來源、性狀進行修 訂,鼓勵先進技術應用,提升和保障中藥材質量。 對于經產地加工后可直接作為飲片使用的按中藥飲片 建立標準,其加工條件也應符合飲片生產規定,并按飲片生 產管理。
 
(4)對于存在明顯的產地依賴性和對生長年限要求嚴 格的中藥材,要明確產地、采收期和采收年限。
4.全面提升安全性控制水平 完善中藥材安全性檢測方法,根據《中國藥典》“中藥 有害殘留物限量指導原則”,建立中藥材中重金屬及有害元 素、農藥殘留、易霉變中藥材真菌毒素等的限量標準,尤其 對國家明令禁用限用的農藥必須制定統一的限量標準,通過 嚴格的限量標準,反制源頭種植階段濫用農藥亂象,嚴把中 藥材安全關。 對《中國藥典》收載的有毒中藥材以及已有報道存在肝 腎毒性等安全隱患的其他藥材進行研究。通過系統的毒理學 研究,確定主要毒性成分,建立檢測方法,制定合理的限度 范圍及指導原則。
 
5.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專屬性鑒別 繼續補充和完善植物性藥材的顯微鑒別和薄層鑒別,并 編寫相應的圖譜集;對于缺乏專屬性鑒別的藥材、貴細藥材 和來源混亂的藥材,繼續研究建立專屬性鑒別方法,必要時 采用特征圖譜、DNA 分子鑒定等方法進行鑒別;重點開展鑒 別用對照提取物的研究與應用,全面推廣以對照提取物為對 照的薄層鑒別或特征圖譜鑒別。
 
6. 逐步推廣中藥材成分整體控制方法,從源頭上保障中 藥的有效性對藥效成分基本明確的 50 種大宗中藥材開展指紋圖譜 和多成分含量測定研究,條件成熟的收入藥典,全面提升常 用中藥材有效性控制水平。
 
(五)中藥飲片標準的增修訂
 
1.建立和完善中藥飲片標準體系 為了加強飲片的質量控制和市場監管,更好地服務于臨 床,本版藥典擬探索建立能體現中藥飲片特點的獨立的飲片 標準體系。根據現版藥典各飲片品種的質量標準狀況,對各 項檢測項目進行全面補充、修訂和提高。
2. 增收中藥飲片 根據臨床需求,適當增加全國普遍使用的來源明確、炮 制工藝科學、合理的飲片品種。
3. 規范飲片名稱 對本版藥典收載的所有飲片梳理,全面規范飲片名稱。 對于個別飲片名稱雖然不規范,但中醫臨床已約定俗成的要 酌情處理(如有些飲片在藥材名稱后加“片”)。
4. 重點完善和規范飲片炮制方法 本版藥典飲片炮制方法在體例和內容上要和飲片炮制 規范相結合進行補充、修訂和完善。實現飲片炮制方法規范 化。
5. 增修訂飲片的規格和性狀 建立、完善和規范產地鮮切加工飲片、機械切制飲片、 非傳統方法切制飲片等新型飲片片形的規格及性狀,保障和 提升飲片質量。
6. 加強飲片的專屬性鑒別 研究野生和栽培藥材對顯微特征產生的變化,對相關飲 片進行相應的修訂;研究飲片炮制前后產生的成分變化,建 立飲片的薄層鑒別、特征圖譜鑒別等專屬性方法;尤其對于 貴細飲片、易混飲片、市場摻假染色增重等現象較嚴重的飲 片,著力研究建立特征圖譜鑒別方法,通過專屬的鑒別方法, 反制假冒偽劣。 著力研究“毒性” 、“生熟異治”等中藥飲片有別于中藥材 的專屬性鑒別指標。
7. 重點加強飲片外源性有毒有害殘留物的限量檢測,保 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建立和完善中藥飲片安全性檢測方法,根據《中國藥典》 “中藥有害殘留物限量指導原則”, 全面制定飲片中重金屬 及有害元素、農藥殘留的限量標準,并收入相應通則項下。 繼續開展易霉變飲片的真菌毒素研究,對于易檢出真菌毒素 的品種,制定相應的限量標準,并收入通則項下。
8.研究建立專屬性能體現飲片特點的含量測定,逐步建 立飲片成分整體控制方法 根據飲片炮制研究成果,研究并建立符合飲片特點的含 量測定方法,著力研究“毒性” 、“生熟異治”等中藥飲片 有別于中藥材的關鍵質量指標,并建立相關指標成分的含量 測定;依據中藥整體成分發揮作用的特點,進行指紋圖譜和 多成分含量測定研究并建立標準,提升飲片有效性的控制方 法。
 
(六)植物油脂和提取物質量標準的增修訂
 
1.增加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品種 隨著創新藥物的發展,一批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新藥獲 得注冊上市,重點遴選獲得批準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提取 物收入藥典,并對相應的標準進行提升,所有有效部位提取 物均須建立指紋圖譜,有利于這類產品的監督管理。
2. 規范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的名稱 針對現版藥典收載的部分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的名稱與 其實際生產工藝和提取物中所含主要成分不符,擬對名稱進 行進一步的核實和修訂。
3. 全面提高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標準 所有提取物均須建立專屬性鑒別、含量測定和指紋圖譜, 現版藥典部分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缺乏專屬性鑒別,含量測定 指標成分少,尚未建立指紋圖譜或特征圖譜,本版藥典要 “填平補齊”,提升質量控制水平。
 
(七)中藥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質量標準的增修訂
 
1.品種的增加與退出 為了滿足臨床用藥需求,保障基本藥物和醫保目錄中成 藥的遴選,本版藥典計劃增收中成藥約 220 種。重點考慮臨 床急需、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劑型合理,并能體現中醫藥 特色和現代中藥產業發展現狀的中成藥品種,尤其是標準提 高行動計劃中已全面提高標準并符合上述要求的中成藥品 種。在品種遴選和標準制定中,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進一步完善藥典中成藥的退出機制。對藥典收載的老品 種進行醫學和藥學評估,以野生瀕危動植物、化石類、人類 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為原料的中成藥不再收入藥典;對臨床 長期不使用的品種、劑型或規格不合理的品種,可考慮退出 藥典,轉入其他國家藥品標準;不同意公開處方量、制法的 品種,原則上不再收入藥典。
 
2. 完善和規范中成藥標準體系 全面完善中成藥標準體系,補充各品種項下的缺項;進 一步規范藥典收載中成藥品種的名稱;除國家保密品種外, 收入藥典的中成藥實現處方與制法全部公開。
 
3. 修訂和規范中成藥的制法 通過調研和現場核查,厘清中成藥標準中規定的“制法” 與企業實際生產“工藝”的定位和區別,全面規范中成藥制 法和制成量的描述。
 
4. 加強中成藥專屬性鑒別 對醫保和基本藥物收載的品種以及臨床需求量大的重 點品種,進一步開展處方藥味定性鑒別研究,建立處方中主 要植物性藥味的薄層鑒別,積極推進 1 個薄層條件下鑒別多 個藥味,簡化鑒別方法;對于藥味復雜、鑒別難度大的品種, 建立特征圖譜鑒別標準。
5.加強中成藥能表征其有效性檢測技術的研究 對醫保和基本藥物收載的品種以及臨床需求量大的重 點品種,開展處方藥味主要成分的含量測定研究,建立多成 分含量測定方法;對于獨家生產的品種,原則上應建立指紋 圖譜標準。 (八)國際協調 主動組織、積極參與藥品標準的國際協調,進一步擴大 《中國藥典》中藥標準的國際影響力,掌握國際標準制定話 語權,保持中藥標準的國際主導地位。
 
藥典二部 化學藥
 
一、目標和任務
 
(一)新增藥品約 400 個,繼續擴大臨床常用藥品的收載
 
(二)充分利用現代藥品質量控制理念和分析技術,做到質 量標準項目設置全面、方法科學適用、限度合理
 
二、設計方案
 
(一)品種遴選
進一步完善藥典品種遴選機制,規范遴選程序和遴選原則。 按藥典品種遴選程序根據臨床需要選擇使用安全、療效確切、 劑型與規格合理的品種。 慎重遴選尚未在國內生產的進口藥制劑,將臨床常用、療效 肯定并已被國外通用藥典收載的進口原料藥及相應的制劑品種收 入藥典。 淘汰臨床已長期不用、臨床副作用大或劑型不合理的品種。
 
(二)標準提高
 
加強國家藥品標準的科研工作,加強與原研產品的對比研究, 結合我國制藥工業生產實際,制定具有我國特色并具有科學性和 適用性的標準,具體體現在:
 
1.涉及與安全性有關的標準研究內容
 
(1)有關物質:進一步加強對雜質的定性研究,必要時將結 構確證的雜質列入標準中;進一步強化有關物質分離方法的科學 性,加強對雜質定量測定方法的研究,實現對已知雜質和未知雜 質的區別控制,加強對抗生素聚合物測定方法的優化研究,該項 目并入有關物質項,增強限度設置的合理性,整體上進一步提高 有關物質項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2)加強對治療窗窄的口服固體制劑的溶出或釋放行為的研 究,提高產品的安全性。
(3)加強對注射劑及眼用制劑中的添加劑如抑菌劑、抗氧劑 等的研究與控制;加強對注射劑中非水溶劑檢測方法的研究及控 制。
(4)加強對透皮吸收等特殊制劑殘留溶劑測定方法的研究。
(5)進一步增加適宜品種如靜脈輸液及滴眼液的滲透壓控制。
(6)加強對包括催化劑在內的無機雜質檢測方法的研究與修 訂,提高方法的準確性。
(7)制劑通則中規定的無菌與微生物限度必檢的品種的無菌 與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建立與驗證。
(8)加強大分子混合物藥品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測定方法的 增訂與已有方法的優化。
 
2. 涉及與有效性有關的標準研究內容
 
(1)增加對制劑有效性指標的設置:進一步加強對不同劑型 特點的研究,適當增加控制制劑有效性的指標,研究建立科學合 理的檢查方法。 加強對制訂溶出度和釋放度檢查法的指導,增強對現有常釋 口服固體制劑(如降糖藥等)和緩控釋制劑有效性的控制。 增加對難溶性晶型原料藥的粒度、注射劑的復溶時間等指標 的研究與控制,提高產品的有效性。 充分吸收現代分析技術用于藥品的質量控制,同時強化理化 測定方法和生物測定方法的關聯性研究。
 
(2)鑒別:繼續增加專屬性較強的方法用于藥品的鑒別,擴 大紅外光譜在制劑鑒別中的應用;繼續加強對多晶型品種的研究, 必要時建立適宜的檢測方法。 
 
(3)含量測定:在藥品質量可控的前提下,繼續研究建立原 料藥遺留品種的非水溶液滴定方法中采用醋酸汞試液的替代方法,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加強專屬性強、適用性廣的方法用于制劑含量測定的研究。
 
(4)加強與放射性藥品活性相關的檢查方法的研究和增訂。
 
3. 涉及增強質量可控性的方法學研究
 
(1)進一步擴大現代分析技術在藥典中的應用,如離子色譜、 毛細管電泳、粒度測定儀等,提高方法的科學性。
(2)及時把握國內外現代分析技術的進展,加強用理化測定 方法替代生物測定方法的研究。
(3)進一步豐富色譜檢測器的類型,加強沒有紫外吸收品種 液相色譜檢測器的應用指導。
(4)強化不同劑型同一項目之間檢測方法的統一。加強方法 中系統適用性試驗研究并在標準中予以體現,提高方法的重現性 和準確性
(5)關注不同色譜填料對于不同結構不同極性雜質分離的適 用性,對液相色譜柱填料進行科學分類,適時編制 HPLC 和 TLC 系統適用性圖譜集或在藥典會外網設立應用專欄,為藥品標準的 應用提供參考。
(6)針對屬 OTC 的感冒藥種類繁多、應用廣泛且目前標準 情況參差不齊的狀況,建立各組分通用的鑒別及含量測定方法。
 
(三)藥品命名與標準體例的優化
 
根據新版制劑通則的描述以及命名原則的要求,進一步規范 藥品命名,特別是復方制劑和涉及到亞劑型藥品的命名。 繼續完善藥品通用名稱數據庫,進一步推廣藥品通用名稱的 使用。 隨著現代分析技術在藥品標準中的廣泛應用,藥品標準中某些檢測項目(如有關物質、溶出度等)的書寫體例需要進一步優 化,增強條理性,方便使用。
 
藥典三部 生物制品
 
一、目標和任務
 
(一)建立和完善生物制品全過程質量控制的通用技術要求, 至少完成 8 個通用技術要求(包括生物制品通則、總論、通用檢 測法和技術指南)的增訂和修訂;
 
(二)進一步開展與國際先進標準協調和對接的研究工作, 初步完成治療性生物藥品種體例和疫苗制品生產過程控制要求與 國際標準的同步;
 
(三)進一步完善收載范圍,完成至少 30 個新增品種標準的 建立和 150 已收載品種的修訂;
 
(四)強化檢測方法的標準化和適用性,力爭實現新增品種 關鍵檢測項目與國家標準物質同步配套;完成已收載相關品種殘 余細胞基質蛋白和核酸(q-PCR 法)檢測國家標準品的建立;推 動理化分析方法在生物制品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建立單抗類產品 質量特性分析方法。
 
二、設計方案
 
(一)整體框架基本同現行版中國藥典三部,包括生物制品 通用技術要求(生物制品通則)、總論、各論、檢測方法通則四部 分。
 
1.基于上市生物制品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通用規則對現行 中國藥典三部各論的分類方式及目錄排序規則進行調整,便于標 準內容的查詢和使用。
 
2. 生物制品通用技術要求(生物制品通則)及總論 完善生物制品通用技術要求,全面覆蓋已上市生物制品質量控制的各個環節,通過與各論的關聯、銜接,在通用技術要求的 整體框架下平衡各論的具體要求和標準提高。
(1)完善生物制品通用名命名原則,增訂生物制品病毒安全 性控制和疫苗佐劑的質量控制;對已收載生物制品通則進行整合、 統一、拆分、增修訂,以保持通則與現行相關法規的同步化發展, 同時增強通用性技術要求的系統性、規范性以及與各論的關聯。
(2)增訂 PEG 重組蛋白制品總論,基因治療產品總論及螨 變應原制品總論,使上述目前上市品種少,產品質量控制相對復 雜、臨床應用前景廣泛,尚不適用以單品種在中國藥典收載的制 品以總論形式收載,完善中國藥典生物制品收載范圍,促進上述 產品質量的不斷完善,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各論 進一步明確品種收載的原則,建立藥典收載品種的淘汰機制, 優先考慮將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具有廣泛臨床應用的重組生物藥 納入藥典收載,適當考慮工藝成熟的新型疫苗、重組抗體和激素 類藥物及血篩體外診斷試劑等產品的收載。建立至少 30 個新增品 種的國家標準。
 
4. 通則(檢測方法)
(1)補充完善生物相關檢查技術和方法的收載,體現新技術 在生物制品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增訂免疫化學法,定量 PCR 技術 以及對抗體類藥物結構分析方法,完善實驗動物的病毒安全性控 制方法。
(2)進一步推動檢測方法標準化、規范化,加強生物測定方 法標準化以及與國際標準的協調統一;推動體外分析技術和方法 替代動物試驗的研究。
(3)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生物制品檢測方法和質量控制的研究, 建立生物測定法驗證指南和生物制品穩定性指導原則。
 
(二)已收載品種標準提高
 
1. 重組生物技術產品:
(1)初步完成品種體例(通用名及結構式/分子式)與歐美 藥典的協調一致; (2)完成重組細胞因子類產品雜質控制的標準提高。
2. 疫苗制品:
(1)初步完成疫苗制品生產工藝控制(簡化工藝參數)與歐 洲藥典/英國藥典的協調統一;結合國家對疫苗上市后不良反應監 測的相關要求及國家免疫規劃的實施情況,進一步研究和評估中 國藥典收載疫苗使用說明的作用和意義; (2)進一步優化病毒疫苗細胞基質殘留蛋白含量和殘留 DNA 測定方法及標準化;
(3)完善減毒活疫苗毒種免疫原性檢查,結合藥品注冊管理 要求逐步實現與國際標準的接軌;明確全基因序列測定在減毒活 疫苗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和要求; (4)進一步加強多糖疫苗多糖結構分析與鑒別的質量控制。
3. 血液制品:
       進一步加強對人和動物來源血液制品雜質控制。
 
藥典四部 總則
 
一、任務和目標
 
(一)進一步完善《中國藥典》凡例、通則(制劑通則、檢 驗方法、總論、指導原則)相關內容,完善藥品標準體系、強化 《中國藥典》標準的規范性、先進性、導向性和前瞻性。
 
(二)進一步加強藥品、藥用輔料、藥包材等通用性技術要 求的制定,形成完善的《中國藥典》標準體系。
 
(三)進一步加強藥品質量控制檢測方法的研究和建立,不 斷將國內外成熟的先進檢測技術應用于藥品的質量控制,特別是 針對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控制方面;加強新型制劑,如緩控釋制 劑溶出度檢測方法的完善,完善溶出度與釋放度檢測方法,以及 生化藥活性效力測定方法的建立和完善。
 
(四)進一步強化藥品質量全過程控制要求,以加強制定指 導原則、通用性要求、藥品總論,強化生產過程控制要求,逐步 完善藥品研發、生產、流通和使用等環節的通用性要求。
 
(五)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制劑質控要求,通過完善制劑質控 要求,特別是對高風險制劑,如注射劑、眼用制劑和吸入制劑, 加強安全性控制要求和限度標準的制定,整體提升藥品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六)建立相應的生產過程控制要求, 完善質量評價體系, 縮小藥品批與批之間、同產品不同企業之間的質量差異,加強藥 品批間一致性的控制要求和檢測手段;將藥品一致性評價的成果 以及質量控制要求在藥典標準中得以體現,提高藥品的可控性和 藥品質量的穩定性。
 
(七)進一步完善藥用輔料和藥包材標準體系,增加藥品生 產常用藥用輔料和藥包材品種的收載,彌補標準的不足。
 
(八)進一步借鑒國內外成熟的、先進的檢測技術和經驗、 結合我國藥品生產和質量控制現狀,加強通用性技術要求的制定 以及國際協調和統一。
 
(九)進一步加強《中國藥典》的規范性和統一性,制定《中 國藥典》名詞術語詞匯表,規范藥典編制用語。
 
二、設計方案
 
(一)通用檢驗方法
 
1. 按照科學性、規范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進一步 完善和規范檢驗方法,重點加強共性檢驗方法的適用性和穩定性。 全面完善檢驗方法驗證、數據統計分析,加強藥品檢驗方法建立 以及限度標準制定的規范性。
2. 充分借鑒國外藥典經驗,加強先進成熟檢測技術在藥品質 量控制中的應用,重點應用在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控制方面,提 高檢測方法的專屬性、靈敏度、穩定性和適用性。
3. 加強對中藥材外源污染控制方法和限度指標的制定,完善 滅菌工藝驗證、環境檢測以及制藥用水工藝提升等相關技術要求 的制定,開展生化藥有效成分的研究,建立與臨床有效性相關的 效力測定方法。
4. 進一步加強藥品安全性控制方法的建立,包括中藥注射劑 安全性評價方法的建立,加強對制劑中有關添加物,如抑菌劑的 控制要求,建立抑菌劑含量通用性測定方法、規范制劑中抑菌劑 的使用。
5. 加強檢驗分析方法適用性研究,提高方法的專屬性和穩定 性,確保實驗室之間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6. 建立藥典檢測技術平臺,進一步將檢測技術系統化、在提 升檢測技術方法水平的同時,通過技術信息服務平臺,強化藥典 通則技術的社會服務性功能。
7. 強化檢驗方法適用性要求以及相關技術要求制定,以保證 藥典檢測方法在不同生產企業的適用性和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8. 進一步加強檢測方法的規范、優化和完善,如二氧化硫測 定、高效液相色譜柱的規格的規范等。
 
(二)制劑通則
 
1.以保證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導向,以提高制劑的穩定性 和批間一致性為目的,縮小同品種不同企業間產品的質量差異, 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制劑通則的要求。將藥用輔料功能性評價要求 與完善制劑通則相結合。
2. 增加國內上市藥品成熟的新劑型的收載,及時將我國制藥 的最新成果體現在藥典標準中,體現《中國藥典》的先進性。
3.建立和完善藥品制劑全過程質量控制要求,保證制劑生 產的規范性,確保藥品生產過程可控、質量可靠。
4.加強制劑通則對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的控制要求。在安 全性控制方面,可參照國際先進檢測技術和檢測限度,相關控制 項目和限度指標應與國際先進標準保持一致。
5.根據我國藥品生產狀況以及存在的潛在風險,研究制定 和建立相應的質控項目,以保證藥品制劑的工藝合理和生產規范, 最終提高臨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提高制劑的穩定性,淘汰不合理劑型。
 
(三)指導原則
 
1.進一步加強涉及藥品研發、生產、過程控制、質量評價、 運輸、包裝、貯藏、有效性、穩定性以及生產檢驗環境的相關的 技術指南的制定,建立藥品質量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全面提升 藥品的質量控制要求。
2. 密切跟蹤國際藥品質量控制通用性技術要求,不斷完善現 有藥典收載技術指南,包括方法學驗證、藥品穩定性評價及藥品 基因毒性雜質評價等相關技術指導原則,提高《中國藥典》與國 際通用性技術的統一性;
3. 加快制定檢測技術指導方法,注重先進檢測技術儲備,實 現檢測方法先行;為藥品完善質控項目和限度標準奠定基礎。
 
(四)標準物質
 
1. 進一步強化藥品標準物質的制備、管理、使用、審定等相 關通用性要求和技術指南的制定。
2. 加強相關標準物質數據庫的建立。
 
(五)藥用輔料和藥包材
 
1.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藥用輔料和藥包材藥典標準體系。
2. 加強藥用輔料藥包材通用性要求的制定。做好藥用輔料、 藥包材和藥品關聯審評審批制度的技術支撐和保障工作。增加常 用藥用輔料和藥包材標準的收載,推進成熟的新型藥用輔料和藥 包材標準的收載,重點加強對高風險制劑(注射劑、眼用制劑、 吸入制劑以及生物制品以及動物來源)用輔料標準的制定;推進 藥用輔料和藥包材的更新換代;制定中藥材炮制輔料通用性技術要求。
3.建立和完善藥用輔料功能性評價方法以及藥用輔料相容性、 毒性以及有害物質的控制方法;在藥用輔料安全性控制要求方面, 檢測項目和限度指標與國際保持一致。
4. 加強藥用輔料雜質的控制,特別是對有害雜質的控制,建 立相應輔料雜質數據庫,對藥用輔料的雜質安全性進行研究和控 制。
5. 進一步開展藥用輔料結構與組成功能相關性的研究,特別 是針對具有功能性作用輔料質量控制的研究以及評價方法的建立。
6. 加強藥包材標準體系的建立,在建立整體技術規范要求的 基礎上,根據藥包材案種類,如玻璃類、橡膠類、塑料類等,分 別建立相關的通用性技術要求。 7. 制定藥包材安全性評價技術指導原則以及相關評價方法, 包括提取物、浸出物和毒性評價等方法的建立。
8. 制定完善原料藥、藥用輔料、藥包材之間相容性評價指導 技術。
9. 制定高分子材料藥包材穩定性評價技術指導原則